学院新闻
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> 学院动态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厦门晚报:陈奕培-不提“牛棚”往事 只教子女宽容
编辑:张明智发布时间:2012年02月14日

不提“牛棚”往事 只教子女宽容


  2月7日,88岁的厦大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陈奕培因病辞世。家人遵照其遗愿,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,后事从简。
  陈奕培在厦大从教数十年,桃李满天下。去年3月,他被查出脑部患有胶质瘤后,特意交代大儿子陈世达:“我走后,一切从简,因为很多同事、学生年事已高,不要给大家造成麻烦。”
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【生平】

  陈奕培,1924年生于福建泉州市。1946年毕业于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数理系,并留校任教,历任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数学系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。
  他从事高等教育半个多世纪,研究领域为单叶函数论、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和拓扑学,先后发表和出版了《嘉当——黎曼系统》、《几何基础》、《一般拓扑学》等论文和教材,他先后担任全国高校高等几何教学学术研究会理事、厦门市数学学会理事长。1990年获国家教委为表彰从事科技工作40年以上成绩显著而颁发的荣誉证书。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

  治学
  批改学生陈景润的作业
  跑到其宿舍要论证过程


  1946年,陈奕培从厦大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,从此一生都与数学打交道。他的学生,厦大数学系退休教授梁益兴对他认真治学态度赞赏有加。他说,陈老师的《解析几何》讲了十几年,教学内容早已倒背如流,可是他每次上课前都要再重新备课。
  “他对工作确实很专注。”大儿子陈世达说,印象中,父亲下班回家,总把自己关在书房,备完课才出来。早年父亲还未戒烟,常常一边备课一边抽烟,每次书房的门一打开,父亲走出来,烟雾也就跟着涌出。
  1950年,陈奕培在厦大教《初等微积分》,其中有一个学生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数学家陈景润。据陈奕培的老伴回忆,当年陈景润做作业,总是直接在题目之后写出简短的答案,缺少论证过程。陈奕培不放心,亲自去宿舍找陈景润。陈景润一看到老师,赶紧慌慌张张地从抽屉里找出稿纸,嗫嚅地解释:“论证过程都有,都在稿纸上……”
  “他对学生学业要求很严格,可是私底下,学生们跟他关系都很好。”陈奕培的学生、厦大数学系退休教授林鸿庆说,当时陈奕培住在顶澳仔,常常有学生下课后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,到他家里找他聊天,就连不少学生家长都跟他很熟悉。1989年,陈奕培曾生病住院近一个月,教过的学生都自发排队抢着要在医院照顾他。
  林鸿庆说,上个世纪80年代,陈奕培在厦大并没有担任行政职务,但他一直默默在帮系里做事。通过他的人脉,邀请教育界的名家、大家到厦大兼职任教,甚至还成功请来了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到厦大讲学。
  “因为他人好啊,对谁都很和善。”梁益兴笑着说,陈老师唯一的缺点是讲话声音小,轻声细语,上他的课必须得专心听讲。


  胸襟
  一句“游到对面”被扣“反动”帽子
  受迫害多年却不记仇


  认识陈奕培的人都说,他是一个幽默而健谈的人。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某一天,他带着一个泡沫游泳圈在鼓浪屿海边游泳,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少见的,同去的人带的基本都是充气的游泳圈。有人表示羡慕,陈奕培顺手一指,笑着回答:“对啊,我这个能游到对面去。”而“对面”恰好就是金门。
  “文革”开始后,陈奕培受打压,被扣上“反动”帽子,其中有一宗“罪”就是他随口戏言的“要游到对面”。当年,厦大数学系教职工总共不到50人,被关进牛棚的就有8人,林鸿庆和陈奕培是其中两个。林鸿庆说,陈奕培受打压,很多“罪状”其实都是平时的玩笑话被“上纲上线”。
  在牛棚里关了近一年后,他们被释放了。之后,陈奕培又被下放到农场劳作,直到1981年才“平反”。这一段往事,陈奕培几乎从未对人说起。陈世达只记得,父亲“平反”那一天,非常高兴地领回家一大袋所谓的“交罪材料”。那一年春节,他们家煮菜头 烧火用的就是那一袋纸。
  陈世达说,父亲是个宽容的人,很少跟家人说那段遭遇,家里三兄弟都不大清楚那段往事,只是记得他总是念叨:“不管受到什么不公平待遇,都不要记仇,不要想去报复。”


  性情
  笑言“儿子遍天下”
  赴美旅澳广交朋友


  陈奕培有3个儿子,老大在美国,老二在澳洲,老三留在厦门。他常开玩笑:“我的儿子遍天下,东半球、西半球都有,南半球、北半球也有。”
  他酷爱旅游,80多岁了还经常到世界各国去走走看看。他到美国的大儿子家,都是自己出去逛,上图书馆、到教会去,在小区里散步,跟人家聊天,就连邻居家小狗的名字他都能一一叫出。他到澳洲,上歌剧院去听歌剧,欣赏古典音乐。2010年,86岁高龄的他跟着旅游团到欧洲各国游玩,终于了却多年的心愿,他一直想去看看大英博物馆。
  “他很open(开放),到哪都能适应,总能接受新事物。”大儿媳说,他到美国后还自学电脑,经常上图书馆去看书,跟当地不少人都相处得很好。